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

藝術教育真的重要嗎?


 培養國民的基本素質是義務教育主要任務,唯有充分提升國民素質,教育的意義才能被彰顯。
    在尚未全面義務教育的年代,能夠接受教育就順理成章可以成為社會的菁英,教育因而被視為菁英培育的重要環節。臺灣儘管社會已全面開放,但卻沒有脫離菁英的思維,堅持華人長久以來萬般皆貧賤,唯有讀書高的科舉習性。儘管升學管道已暢通,選才的考試制度不斷調整,企圖打破用考試為升學唯一進路而努力,但社會整體依舊困在學科考試的泥淖中,不斷爭執,甚至發動民粹來阻撓改革的執行。
    因為學科考試分數高低,清楚地排比,進入名校又是顯示個人成就的顯性指標。義務教育的責任,竟然成為學生升學考試的評比大賽。多少年了,聯考改為基測、學測,一直到會考,目標就是降低考試計較一、兩分細微差別的競爭,而是在了解自己的專長和需求。但是家長不認同,學生不放棄,老師又得繼續努力,教育改革停留在考試和分發制度爭辯,只要升學考試成績耀眼,學生到底學到什麼?家長們似乎也從不關心。
  除了學科的知識性學習,國民素質應更注重的是公民素養和美感養成。從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到今年反課綱抗議行動,學生的過激行為,社會整體似乎站在讚揚的角度,對於公民素養的戕害無以復加。學生的積極表達是民主表現的一環,但能夠接納他人不同的意見,更是公民社會更珍貴的價值,與他人溝通只能有是非題的答案,公民素養之不足令人汗顏。而公民素養和美感教育正是義務教育所應體現教育的價值,但社會整體沉浸在比大聲的理盲之爭,對於藝術教育和公民素養的培育,始終既乏人問津也無力討論,
  在美感養成方面,藝術美感教育的倡議儘管經常被提起,也了解它的重要,但長期浸淫在考試為上的社會氛圍,因為與升學考試無關,所以可以放棄,藝術教育實為教育的本質之一,但在以升學考試為主軸的教育環境中,在國中卻成為主科老師配課的科目。想當然爾,就是為了補強學科的時間,連配角都不配。

    回到表演藝術教學,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十五年了,真正在藝術與人文領域能夠安排表演藝術教學的學校屈指可數,師資不足的困境可以十五年不解決,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